今天是:
首頁

新聞動态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動态 >> 正文

國家中醫藥局:第一時間解讀《中醫藥法》草案

發布日期:2015-12-11    作者:     來源:     點擊:

國家中醫藥局:第一時間解讀《中醫藥法》草案

2015-12-09作者:來源: 中國中醫公衆号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2月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促進中央企業增效升級,聽取監事會對央企監督檢查情況彙報;确定改革完善知識産權制度的措施,保障和激勵大衆創業萬衆創新;通過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國務院在實施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中調整适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有關規定的決定草案和《中醫藥法(草案)》。

會議通過《中醫藥法(草案)》。草案着眼繼承和弘揚中醫藥,堅持扶持與規範并重,強化政策支持,規定了符合中醫藥特點和發展需要的中醫醫師和診所準入、中藥管理、人才培養等制度。會議決定,将上述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據中國政府網)

國家中醫藥局第一時間對《中醫藥法》立法情況進行解讀,以下為解讀全文

一、制定《中醫藥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是我國醫學科學的特色與優勢,是國家醫藥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為中華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世界文明的進步産生了積極的影響。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保護、扶持、發展中醫藥的方針政策,為中醫藥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中醫藥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中醫藥作為衛生、經濟、科技、文化、生态資源的作用不斷彰顯,人民群衆越來越信任和選擇中醫藥服務。中醫醫療服務體系、人才培養體系和科技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中醫藥重大疾病防治、預防保健服務和基層服務能力明顯提升。中醫藥傳承與創新力度加大,人才隊伍的規模素質逐步提高。中藥保護與發展得到加強,中藥産業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民族醫藥事業持續發展。中醫藥文化傳承和對外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入,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日益擴大。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中醫藥發展還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一是從服務需求來看,服務資源總量、服務體系與人民群衆的要求不相适應。二是從發展現狀來看,中醫醫院的特色優勢發揮不夠、服務能力還待強化,中醫藥人才隊伍乏人乏術并存,重大理論和關鍵技術等繼承不足、創新不夠,缺少新的突破。三是從制度建設來看,現行的一些政策法規與中醫藥特點規律不相适應,較大程度影響了中醫藥特色優勢的充分發揮。四是從組織保障來看,中醫藥治理體系與承擔的職責任務不相适應,管理職能分散分割,中醫中藥脫節,監管力量薄弱,特别是省級以下治理體系不健全,“最後一公裡”問題突出。五是從國際地位來看,我國的傳統醫藥大國地位正受到韓國、日本、印度、泰國、新加坡及歐美等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挑戰,中醫藥産業總體上培育不夠,國際傳統醫藥在标準等領域主導權的激烈争奪對我國形成倒逼。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如印度、斯裡蘭卡、韓國等54個國家已有傳統醫學的專門法律,對我國形成倒逼機制。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作為國粹沒有法律作保障,社會上歧視中醫藥、否定中醫藥、取消中醫藥的現象時有發生,一有風吹草動就容易引起波瀾,這極大地影響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甚至還會使中醫藥事業出現一些低潮。目前,中醫藥領域法制建設相對滞後,特别是缺乏一部體現中醫藥特點和規律的專門法律,這是制約中醫藥事業健康、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原因。國粹要有國法保障,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強中醫藥法治建設,從國家立法的層面,制定一部體現中醫藥特點和規律的專門法律,把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發展中醫藥的方針政策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把人民群衆對于中醫藥服務的期盼和要求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這對于保護中醫藥繼承、推進中醫藥創新、發揮好中醫藥特色和優勢,推進中醫藥事業改革發展,促進中醫藥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一步發揮好中醫藥的五種資源優勢,促進醫藥衛生體制深化改革,解決人民群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探索用“用中國式辦法解決醫改這個世界性難題”,構建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維護和增進人民群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義。同時,我國是中醫藥的發源地,是傳統醫藥大國,中醫藥已傳播到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世界傳統醫藥的發展中始終保持領先的地位。制定《中醫藥法》,對于應對國際社會發展傳統醫藥的“倒逼機制”,保護中醫藥傳統知識産權,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引領世界傳統醫學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二、制定《中醫藥法》條件成熟

(一)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醫藥立法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确提出要“堅持中西醫并重,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強調“要加快中醫藥立法工作”。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将《中醫藥法》列入五年立法規劃,今年又将《中醫藥法》列入2015年立法工作計劃。《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幹意見》指出“積極推進中醫藥立法進程,完善法律法規”。中央領導同志對中醫藥法治建設也非常關心,2014年10月30日,劉延東副總理在與國醫大師代表座談時,專門強調要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加快推進相關立法進程,不斷完善中醫藥法制體系,提高中醫藥管理的法制化水平。這對中醫藥立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二)加快出台《中醫藥法》已具備良好立法實踐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21條規定“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确立了中醫藥等傳統醫藥的法律地位,為中醫藥發展和法律制度建設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依據,《中醫藥條例》以及一系列與中醫藥有關的醫藥衛生法律法規相繼實施,為中醫藥法的制定也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礎。各地積極推進中醫藥立法工作,目前全國已有26個省(區、市)出台了中醫藥地方性法規,為中醫藥法的制定提供了許多有益經驗。此外,國外傳統醫藥立法,也提供了大量可借鑒的經驗。

(三)加快出台《中醫藥法》已具備良好的政策環境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制定了一系列有關中醫藥的方針政策,特别是《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幹意見》(國發〔2009〕22号),充分肯定了中醫藥的科學文化價值、曆史貢獻、現實地位和重要作用,進一步重申了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明确提出了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國務院還相繼頒布了《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規劃(2015-2020年)》等專項規劃,為中醫藥立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依據。

(四)加快出台《中醫藥法》已具備良好的機遇

科學發展觀的深入貫徹落實,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加速推進,中醫藥事業得到前所未有重視,随着我國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環境和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中醫藥服務的活力顯著增強,對一些長期影響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問題的探索和解決有了明顯改觀,同時也對加快中醫藥立法提出更大的期望。

全社會特别是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十分關注和支持中醫藥法制建設,曆屆兩會上,不斷有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呼籲中醫藥立法,特别是随着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醫改方向和精神的進一步明确,要求盡快出台中醫藥法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中醫藥行業對制定出台中醫藥法更是翹首以盼。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對中醫藥知識和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前所未有,鞏固和擴大了中醫藥發展的群衆基礎,也對中醫藥行業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理提出新的要求,社會上對加快出台中醫藥法非常關注。

三、《中醫藥法》立法思路和拟解決的主要問題

加強中醫藥法治建設是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在中醫藥領域的具體實踐,是全面建成法治政府的組成部分,也是中醫藥行業實現依法治理的重要依據。中醫藥是我國獨具特色的醫學科學,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在為維護民衆健康發揮着重要作用。制定《中醫藥法》,必須立足于為人民群衆提供滿意的中醫藥服務,注重體制機制創新,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體現中醫藥自身特點,保持發揚中醫藥特色優勢,并注意做好與醫藥衛生等相關法律法規的銜接和協調。

在立法的思路上把握了以下幾點:一是貫徹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要求,保護、扶持、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醫藥衛生事業的作用。二是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充分體現中醫藥特點,注重制度創新,力求有所突破。三是立足中醫藥服務,保持和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滿足人民群衆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四是堅持扶持與規範并重,在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同時,注意預防和控制風險,保障醫療安全。五是處理好與現行法律的關系,在中醫藥的管理上,執業醫師法、藥品管理法等現行法律已有規定的,本法不再重複規定,僅對其中不适應中醫藥特點的和發展需要的制度作适當調整。六是突出重點,統籌兼顧,促進中醫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主要内容包括中醫藥發展的方針和基本原則、中醫藥服務、中藥發展、人才培養、繼承創新與文化傳播、保障措施、法律責任等方面。

中醫藥法拟解決的主要問題,一是突出中醫藥特色、發揮中醫藥作用,解決中醫藥特色與優勢淡化、服務領域趨于萎縮的問題。二是加強中醫藥傳承、鼓勵中醫藥創新,解決老中醫藥專家很多學術思想和經驗得不到傳承、一些特色診療技術方法瀕臨失傳、中醫藥理論和技術方法創新不足以及中醫藥人才匮乏的問題。三是加強中藥扶持保護、促進中醫藥協調發展,解決中醫中藥發展不協調、野生中藥資源破壞嚴重問題。四是加強中醫藥發展的投入,強化政府責任,解決中醫藥發展基礎條件差的問題。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