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關單位:
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激發科技工作者創造活力,積極投身“創新争先行動”,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科技和人才支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作出新貢獻,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共同開展第三屆全國創新争先獎評選工作,表彰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社會服務等相關科技創新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團隊。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表彰名額
(一)先進個人300名,表彰在工作一線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科技工作者,頒發全國創新争先獎狀,對其中30名作出重大貢獻的科技工作者頒發全國創新争先獎章。
(二)先進集體10個,表彰科技工作者團隊,頒發全國創新争先獎牌。
二、評選條件
(一)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思想政治堅定,深刻領悟“兩個确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熱愛祖國,作風廉潔,遵紀守法,學風正派,積極踐行科學家精神。
(二)科技工作者或團隊應在以下任一方面取得突出成績:
1.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前沿領域和基礎研究領域,緊跟世界科技發展大勢,對标一流水平,提出或解決重大科學問題、科學理論,開辟新方向、探索新路徑,取得重大原創性科學發現,作出重要貢獻。
2.面向經濟主戰場。推動科技經濟深度融合,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貢獻。通過技術創新與集成,推動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為産品或服務,形成新技術、新标準、新産業和規模化應用示範等,對産業發展作出實際貢獻,已産生顯著的經濟效益或具有潛在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基于科技産品和服務創新開展創業活動,具有顯著的開拓性和原創性。
3.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為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瓶頸制約或國家安全重大挑戰作出重要貢獻。圍繞大國重器、裝備制造、國防科工和“深空、深海、深藍”等重大工程領域,引領完成重大工程建設、重大裝備制造、“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大發明創造,為應對經濟社會發展瓶頸制約、國家安全挑戰取得新成果,作出新貢獻。
4.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為保護人民群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出重要貢獻,突破一批藥品、醫療器械、醫用設備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在腦科學、幹細胞治療等新興生物技術的臨床應用,在醫療救治、生物與新醫藥研發、中醫藥、檢測設備和疫苗研發、生物育種、食品安全等領域取得創新性成果。
5.社會服務。為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公衆科學素質提升作出重要貢獻。開展科學普及活動,面向社會公衆提供高質量的科技類社會化公共服務産品,産生顯著社會效益;開展決策咨詢,政策建議對促進發展和有關問題的解決産生顯著成效或得到有關部門重視和批示,推動形成高水平科技創新智庫;促進開放合作,推動高水平國際民間科技人文交流與合作中作出突出貢獻,關注國際組織任職的科技專家;開展科技志願服務活動,特色鮮明、群衆受益、社會認可;以科技服務鄉村振興,發揮“三長”作用,服務基層衛生健康、農技推廣、科技教育、産業發展等作出突出成績,有典型學習宣傳事迹;推進科協系統深化改革、服務科協事業創新發展,用心用情聯系服務科技工作者,建設有溫度、可信賴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得到廣泛認可。
上述工作應當主要在國内完成。
(三)獲獎科技工作者應為中國籍,表彰的先進個人原則上應在職;團隊成員70%以上應為中國籍,其中團隊負責人必須為中國籍。
(四)已獲得過全國創新争先獎的個人(或團隊)不重複授獎。已獲得過全國創新争先獎個人獎的,不作為團隊負責人被提名。已獲得過全國創新争先獎團隊獎的負責人,不作為個人獎被提名。個人不得同時作為個人獎和團隊獎負責人被提名。
三、提名單位和名額
(一)中央和國家機關提名
1.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務院國資委、中科院、工程院、國家國防科工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各可提名個人獎候選人20名、候選團隊3個;
2.軍隊系統候選人和候選團隊由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統一提名,不得從其他渠道提名;可提名個人獎候選人40名、候選團隊6個;
3.其他中央和國家機關每家單位可提名個人獎候選人5名、候選團隊1個。
(二)地方提名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科協聯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局)、科技廳(委、局)、國資委提名本地區個人獎候選人10名、候選團隊2個。具體提名工作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科協統一組織安排。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各可提名本地區的個人獎候選人10名、候選團隊2個,提交前需報經中聯辦審核。
(三)學術團體提名
中國科協學會聯合體各可提名個人獎候選人10名、候選團隊2個。中國科協所屬全國學會各可推薦個人獎候選人5名、候選團隊1個。
所有個人獎和團隊獎均應通過上述提名單位産生。
我校可向浙江省科協推薦1名全國創新争先獎候選人或1個創新團隊。
四、提名工作程序
(一)制定工作方案。各提名單位根據本通知要求,結合工作實際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組織領導,規範工作程序,開展提名工作。
(二)産生拟提名對象。拟提名對象所在單位在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征求意見基礎上,經過民主提名、專家評議、公示、領導班子集體研究決定,提出拟提名對象。
(三)審核與評審。各提名單位要對拟提名對象所在單位工作規範性和相關提名材料進行審核,通過相關民主程序産生提名對象并進行公示,公示結果情況應在提名報告中明确表述。
(四)上報。各提名單位向全國創新争先獎評選獎勵委員會辦公室線上報送提名材料,辦公室審查通過後組織評審,差額産生獲獎者。
五、提名工作要求
(一)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堅持高标準、嚴要求,真正把科研生産一線愛國奉獻、政治表現好、成就突出、貢獻卓著、在國内外産生巨大影響的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團隊提名出來,甯缺毋濫。
(二)各提名單位應充分發揮優勢,擴大人才發現和舉薦視野,注重提名承擔“卡脖子”國家重大攻關任務、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任務,并做出重要貢獻的科技人才。注重提名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國防領域基層一線優秀科技工作者代表,注重發現優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和非公有制企業科技工作者。
(三)材料要真實、準确、規範。創新價值、能力、貢獻要重點突出、言簡意赅,避免面面俱到、空話套話,相關内容作為評價人才的重要參考。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機制。候選人提供總計不超過5項代表性成果,不要求填報重要人才計劃、論文影響因子等内容。代表性成果、重大項目、重要組織任職等是評價的重要參考,應與創新價值、能力、貢獻中的有關内容對應,不應簡單羅列。
(四)提名單位和候選人、團隊要自覺恪守科學道德和學術規範,明确區分個人、團隊和單位在科技成果産出中的貢獻。對于提名材料存在誇大研究成果的學術價值、示範效果和經濟效益,署名及完成人排序與實際情況不符,未經協商一緻單獨申報多機構合作的成果等情況,經查實,将按程序取消評選資格或撤銷獲獎和資助資格。
(五)公示。公示内容為拟提名對象基本情況和創新價值、能力、貢獻摘要,公示時間為5個工作日。公示期内,如有書面、實名投訴,應及時處理,并明确提出是否繼續提名的意見。
(六)堅持面向基層和工作一線,原則上候選人不提名副司局級或者相當于副司局級(含)以上的單位和個人,候選團隊不提名縣級以上黨委、政府,提名的處級幹部人選比例不超過20%。在事業單位擔任領導職務、具有副高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長年堅持在教學、科研一線并作出特殊貢獻的專家和學術帶頭人,可以按科研人員提名。
(七)嚴肅評選紀律,加強監督檢查。要嚴格紀律,加強監管,認真處理群衆舉報,杜絕暗箱操作。對于僞造成績、貢獻、材料騙取榮譽的行為,經查實後撤銷其評選資格。對于提名工作中徇私舞弊、嚴重渎職的,經查證後取消提名單位參加下一屆評選提名的資格。對于已獲獎的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如發生違法違紀等行為,将撤銷其所獲獎項,并收回獎章、獎狀、獎牌、證書,終止其享受的相關待遇。
(八)全國創新争先獎提名人選或團隊負責人須按幹部管理權限征求組織人事、紀檢監察部門意見,并在評審工作完成後,根據評審通過人選屬地,由省級科協統一征求省級公安部門意見;拟提名人選或團隊負責人為企業負責人的,還需按照《企業負責人征求意見表》項目征求有關部門意見。相關征求意見工作由提名單位統一組織,不得由拟提名對象個人或團隊辦理。
(九)非涉密渠道的提名材料不得涉及國家秘密。涉密提名材料(不超過機密級)需單獨報送材料。
六、提名材料報送要求
分為非涉密材料和涉密材料兩種報送方式。各提名單位和申報單位應嚴格區分進行管理、審核和報送。
(一)電子材料報送要求
對于非涉密推薦,候選人和候選團隊填報電子材料,其中包括《全國創新争先獎推薦書(推薦科技工作者個人用)》《全國創新争先獎推薦書(推薦科技工作者團隊用)》和有關附件等材料。各學院彙總後填報《彙總表》(見附件1)(電子版和蓋章掃描版),并将所有電子材料于4月14日9時前報送yxyky@zcmu.edu.cn。接受電子材料完成審核後,省科協将統一發送登錄名和密碼,聯系候選人和候選團隊網上填報。
對于涉密推薦,電子版材料包括《全國創新争先獎推薦書(推薦科技工作者個人用)》或《全國創新争先獎推薦書(推薦科技工作者團隊用)》、有關支撐材料和推薦情況報告電子版。涉密推薦的電子版材料要求以附件形式使用涉密存儲介質和書面材料一起于4月14日11時前以符合保密管理要求的方式送到科研部621室。
具體申報、提名等環節的操作流程參考評審系統左側通知公告欄《提名指南》,各項填報信息以系統提示為準。其中包括:
《全國創新争先獎提名書(提名科技工作者個人或團隊用)》(樣表見附件2或附件3);
《全國創新争先獎人選征求意見表》(見附件4);
《企業負責人征求意見表》(見附件5);
《保密審查意見》(具體格式由候選人所在單位自行确定);
有關附件材料(以系統填報要求為準)。
(二)紙質材料報送要求
紙質材料包括《全國創新争先獎提名書》原件7份,《全國創新争先獎人選征求意見表》原件4份,紙質材料報送時間另行通知。
七、獎勵方式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聯合印發表彰決定,對獲獎個人和團隊頒發證書、獎章(獎狀、獎牌),并對獲獎個人按有關規定發放獎金,其中全國創新争先獎章獲得者享受省部級表彰獎勵獲得者待遇。
八、組織領導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聯合成立全國創新争先獎獎勵委員會,負責全國創新争先獎評選表彰工作的組織領導。獎勵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負責評選表彰日常工作,辦公室設在中國科協組織人事部。
各提名單位要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工作機構,高質量完成全國創新争先獎提名工作。
九、聯系方式
聯系人:李婧娴 葉燕飛
聯系電話:0571-86613693
電子郵箱:kyc@zcmu.edu.cn
地址:杭州市濱江區濱文路548号伟德国际1946官网濱文校區23号樓621室
郵編:310053
附件材料:
全國創新争先獎彙總表
全國創新争先獎推薦書-個人
全國創新争先獎推薦書-團隊
全國創新争先獎獲獎人選征求意見表
企業負責人征求意見表
附件1:全國創新争先獎彙總表.docx
附件2:全國創新争先獎提名書(提名科技工作者個人用).doc
附件3:全國創新争先獎提名書(提名科技工作者團隊用).doc
附件4:全國創新争先獎人選征求意見表.doc
附件5:企業負責人征求意見表.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