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所室: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發布了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項目指南(第二批)。
自然科學基金委與地方政府共同出資設立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旨在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作用,吸引和集聚全國的優勢科研力量,圍繞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重大需求,聚焦其中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促進跨區域、跨部門的協同創新,推動我國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2023 年度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第二批)以重點支持項目或集成項目的形式予以資助,資助期限均為4 年,其中重點支持項目的直接費用平均資助強度約為260 萬元/項,集成項目的直接費用平均資助強度詳見本《指南》相關内容。
(一)申請人條件。
申請人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具有承擔基礎研究課題或者其他從事基礎研究的經曆;
2.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
在站博士後研究人員、正在攻讀研究生學位以及無工作單位或者所在單位不是依托單位的人員不得作為申請人進行申請。
(二)限項申請規定。
執行《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申請規定”中限項申請規定的相關要求。
申請注意事項
申請人和依托單位應當認真閱讀并執行本項目指南、《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和《關于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與結題等有關事項的通告》中相關要求。
1.本聯合基金項目采取無紙化申請。2023年度聯合基金填報說明與撰寫提綱供參考(見附件1-2),系統填報時間較短,請申請人提前準備。
請有申報意向的項目負責人于2023年5月28日上午11時前将項目申報意向彙總表(見附件3)報發送至郵箱yxyky@zcmu.edu.cn;
申請書提交學院時間:2023年6月11日至6月12日12時,同時将項目申報彙總表(附件5)發送至郵箱yxyky@zcmu.edu.cn;
學校形式審查時間:2023年6月13日至6月14日。
2.本聯合基金面向全國,公平競争。對于合作研究項目,應當在申請書中明确合作各方的合作内容、主要分工等。集成項目合作研究單位的數量不得超過4 個,重點支持項目合作研究單位的數量不得超過 2 個。聯合申報協議模闆供參考(附件6)。
3.申請人同年隻能申請1項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項目。
4.申請人登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簡稱信息系統),采用在線方式撰寫申請書。沒有信息系統賬号的申請人請向依托單位基金管理聯系人申請開戶。
5.申請書中的資助類别選擇“聯合基金項目”,亞類說明選擇“集成項目”或“重點支持項目”,“附注說明”選擇“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申請代碼 1”應按照本聯合基金項目指南要求選擇,“申請代碼 2”根據項目研究領域自主選擇相應的申請代碼;“領域信息”根據項目研究領域選擇相應的領域名稱,如“生物與農業領域”;“主要研究方向”根據項目研究方向選擇相應的方向名稱,如“1. 作物重要病毒流行災變緻害的分子機制”,研究期限應填寫“2024年1月1日-2027年12月31日”。
6.申請項目應當符合本項目指南的資助範圍與要求。申請人按照項目申請書的撰寫提綱撰寫申請書。如果申請人已經承擔與本聯合基金相關的國家其他科技計劃項目,應當在申請書正文的“研究基礎與工作條件”部分論述申請項目與其他相關項目的區别與聯系。
7.資助項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發表論文、專著、研究報告、軟件、專利、獲獎及成果報道等,應當注明得到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項目資助和項目批準号或做有關說明。自然科學基金委與北京、甯波共同促進項目數據共享和研究成果在當地推廣和應用。
8. 依托單位應當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單位承諾函、組織申請以及審核申請材料等工作。
聯系方式: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計劃與政策局
聯系人:李志蘭 劉 權
電 話:010-62329897,62326872
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
聯系人:郭鳳桐 韋 瑾
電 話:010-66154813
甯波市科學技術局
聯系人:李春榮 陳靈麗
電 話:0574-89292207,8929220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信息系統技術支持(信息中心):
電話:010-62317474
郵箱:support@nsfc.gov.cn
校内聯系人:
申報聯系人:朱小玲、吳叢叢
電話:0571–86613536
郵箱:xmglk@zcmu.edu.cn
地址:杭州市濱江區濱文路548号伟德国际1946官网科研部623室
倫理審查聯系人:孫桂芹
電話:0571-86633141
郵箱:20141038@zcmu.edu.cn
地址:杭州市濱江區濱文路548号伟德国际1946官网科研部619室
高緻病性病原生物安全保障承諾聯系人:朱小玲
電話:0571-86613536
郵箱:zhuxl@zcmu.edu.cn
地址:杭州市濱江區濱文路548号伟德国际1946官网科研部623室
(二)申報指南、規章制度及相關網站地址。
1.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指南: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1396/
2.科學基金相關規章制度: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75/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官方網站:https://www.nsfc.gov.cn/
4.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網站:https://grants.nsfc.gov.cn/
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大數據知識管理服務平台:https://kd.nsfc.gov.cn/
6.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常見問題答疑:https://grants.nsfc.gov.cn/egrantindex/question/helpIndexMain?qtype=Common
附件:
附件.zip
1.聯合基金—集成項目—填報說明與撰寫提綱
2.聯合基金—重點支持項目—填報說明與撰寫提綱
3.項目申報意向彙總表
4.形式審查表
5.項目申報彙總表
6.聯合申報協議模闆
7.如何填報項目申請書
8.預算表編制說明
9.申請人和參與人添加流程圖解
10.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規定
11.如何添加項目申請人
12.伟德国际1946官网科研項目申報動物倫理審查表
13.伟德国际1946官网科研項目申報醫學倫理審查表
14.XX學院(醫院)申請項目倫理審查彙總表
15.動物實驗涉及病原微生物個人承諾書
16.高緻病性病原微生物安全保障承諾
17.XX學院(醫院)申請項目高緻病性病原微生物安全保障承諾彙總表
18.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不予受理主要原因
科研部
2023年5月15日
附:
關于發布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項目指南(第二批)
自然科學基金委與地方政府共同出資設立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旨在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作用,吸引和集聚全國的優勢科研力量,圍繞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重大需求,聚焦其中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促進跨區域、跨部門的協同創新,推動我國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2023 年度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第二批)以重點支持項目或集成項目的形式予以資助,資助期限均為 4 年,其中重點支持項目的直接費用平均資助強度約為 260 萬元/項,集成項目的直接費用平均資助強度詳見本《指南》相關内容。
一、生物與農業領域
(一)立足甯波市農業高質量發展需求,圍繞糧食作物與甯波市特色經濟作物、水産等相關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相關基礎研究或應用基礎研究
集成項目
集成項目直接費用平均資助強度約為 1 000 萬元/項,研究方向:
1. 作物重要病毒流行災變緻害的分子機制(申請代碼1選擇C14的下屬代碼)
圍繞對糧食安全和生物安全的迫切需求,以甯波地區主要作物水稻上發生的重要病毒病和新近入侵甯波地區重要經濟作物的檢疫病毒為研究對象,開展病毒入侵、緻病、傳播、緻害的流行災變機制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
(1)病毒入侵、緻病的機制研究
針對重要入侵病毒開展入侵溯源和入侵風險研究,對全産業鍊重要場景開展跟蹤檢疫,解析病毒入侵傳播路徑和擴張時空格局,為有效遏制入侵病毒擴散蔓延提供理論依據和監測技術;利用多組學結合生物大分子修飾分析開展重要病毒複制、組裝、擴散的機制研究,闡明病毒生命周期各病毒組分對作物正常生長發育的影響及其機理,解析重要病毒緻病的分子機制。
(2)病毒經介體昆蟲傳播的多因子互作研究
分析刺吸式傳毒媒介昆蟲-病毒-作物三者的互作關系,揭示昆蟲免疫、共生微生物、唾液因子等影響作物病毒傳播的機制;篩選媒介昆蟲适應宿主植物的關鍵因子,揭示昆蟲唾液、産卵液等分泌物激活或者調控作物防禦的機制;明确昆蟲體内共生微生物組成,分析病毒、細菌等共生微生物對媒介昆蟲與病毒的适合度及傳播的影響,探索昆蟲共生微生物在作物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
(3)作物防禦病蟲的分子機制
從作物響應病毒侵染和介體取食、激活自身防禦、抵抗病毒侵染的角度,利用基因編輯等現代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技術解析作物中響應病蟲的核心通路與元件;挖掘表觀遺傳、蛋白修飾、植物激素和RNA沉默等抗性途徑及相關基因并解析作用機制;明确作物抗性途徑間的互作網絡,構建基于抗病蟲基因的抗性品種培育新策略。
(4)病毒反防禦緻害的分子機制
從病毒反防禦作物抗性、适應介體傳播的角度,開展病毒逃避、抑制作物抗性途徑的新機制研究;闡明病毒群體進化适應并突破作物抗性進而爆發成災的遺傳機制;解析不同病毒進化獲得的特異性和共性反防禦策略,并揭示其中的結構生物學基礎;明确作物防禦和病毒反防禦間的互作調控關系,創建阻斷病毒反防禦的途徑。
本集成項目的申請應同時包含以上4個研究内容,圍繞項目主題“作物重要病毒流行災變緻害的分子機制”展開深入和系統研究。預期研究成果應包括原理、技術、論文、專利等。
重點支持項目
研究方向
1. 南方溶質型水蜜桃采後生物與環境應答機制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C20的下屬代碼)
圍繞奉化水蜜桃等南方溶質型水蜜桃的采後貯運物流需求,探究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與果實品質劣變的關聯性,從糖信号和糖代謝角度挖掘相關抗冷、抗病關鍵基因,解析其在常溫軟化、低溫冷害及病害中的功能,揭示其遺傳調控網絡,為優化水蜜桃采後貯運條件提供基礎理論。
2. 三疣梭子蟹卵巢發育的調控機制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C19的下屬代碼)
針對三疣梭子蟹交配時卵巢發育尚不成熟的問題,從遺傳和環境兩方面解析卵巢發育調控的因素,揭示調控卵巢發育的信号通路,明确影響卵巢發育的環境因素,構建三疣梭子蟹卵巢發育的調控技術體系,為優化三疣梭子蟹人工繁育技術和紅膏蟹規模化生産奠定理論基礎。
3. 東海區重要養殖貝類耐低氧、耐氨氮等抗逆性狀的遺傳基礎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C19的下屬代碼)
以東海區缢蛏、泥蚶等灘塗養殖貝類為研究對象,通過多組學分析和貝類基因編輯技術,挖掘鑒定耐低氧、耐氨氮等抗逆性狀的主效基因及位點,闡明其分子調控網絡和遺傳機制,為貝類抗逆精準育種提供分子靶标。
4. 海岸全域生态多模态感知及多樣性演化機理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D01的下屬代碼)
緊密圍繞甯波海岸帶生物多樣性調查與保護的重大需求,研究面向海岸帶生态要素全天候獲取的多模态遙感成像理論,揭示海岸帶生物多樣性的高分辨率光譜表征機理,闡明複雜因素耦合下的海岸帶植物功能多樣性的時空演化規律和驅動力,為濱海生态保護與修複提供科學支撐。
5. 乳酸菌群體互作效應對發酵肉制品品質的影響及機制解析(申請代碼1選擇C20的下屬代碼)
以甯波特色發酵肉制品為研究對象,研究乳酸菌菌株對發酵肉制品質構及營養功能的影響,篩選主要功能菌株,探讨發酵過程中菌株之間的互作效應。以菌株時空協同效應為切入點,解析其提高發酵肉制品品質和營養功能的作用機制。
以上研究方向鼓勵申請人與甯波市内具有一定研究實力和研究條件的高等院校、研究機構或企業開展合作研究。
二、新材料與先進制造領域
(一)針對北京新材料與先進制造領域發展需求,開展新型材料、智能傳感、新能源等相關基礎研究
集成項目
集成項目直接費用平均資助強度約為 1 000 萬元/項,研究方向:
1. 半導體設備陶瓷靜電卡盤關鍵技術基礎科學問題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2的下屬代碼)
靜電卡盤是半導體芯片制造設備的關鍵部件,屬于我國集成電路制造行業卡脖子技術。針對半導體設備庫侖型和J-R型靜電卡盤,圍繞靜電卡盤要求材料工作溫度範圍寬、高導熱、高強度、微觀結構均勻、阻溫特性可調、高擊穿場強、低介電損耗及耐等離子腐蝕、快速電場響應等特性,開展陶瓷靜電卡盤的材料組分與結構設計、性能調控、陶瓷素坯精密成型、陶瓷材料超精密加工與應用驗證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
(1)靜電卡盤材料的設計與性能調控
研究對于高純氧化鋁及氮化鋁陶瓷材料,通過微量元素調控和材料結構設計,獲得電-熱-化-機性能協同優化的可用于庫倫型、J-R型靜電卡盤的材料;研究摻雜和微觀結構設計對高介電常數,低介電損耗,高擊穿場強和耐腐蝕性能的調控機制;探究可用于庫倫型、J-R型靜電卡盤的高純、超細、易燒結陶瓷粉體的制備技術基礎。
(2)靜電卡盤陶瓷素坯精密成型與高溫共燒機理研究
探索新型大尺寸、薄坯(0.2-0.4mm)、厚坯(1-15mm)及微觀組織結構均勻、高純陶瓷素坯成型技術;靜電卡盤金屬内電極材料優選、阻抗與界面設計及制備技術;探索介電層/電極層/基底陶瓷集成技術與高溫界面擴散與反應機制,高溫共燒技術及機理;完成高緻密度、高強度、界面物理特性相容的靜電卡盤燒結件。
(3)靜電卡盤陶瓷材料超精密加工與應用驗證
闡明高平整度靜電卡盤的精密加工過程中,陶瓷脆性材料的表面應力、缺陷形成及損傷機理;研究機械加工過程陶瓷表面缺陷控制與消除機制;研究陶瓷靜電卡盤在等離子環境下的耐腐蝕動力學特性及抗腐蝕材料設計;開展材料在半導體CVD、PVD和刻蝕設備的靜電卡盤性能驗證。
本集成項目的申請應同時包含上述3個研究内容,緊密圍繞項目主題“半導體設備陶瓷靜電卡盤關鍵技術基礎科學問題研究”開展深入和系統研究,預期成果應包含原理、方法、技術、器件以及專利等。
2. 利用組合單晶薄膜構建新型微波器件關鍵技術的研究及驗證(申請代碼1選擇E02或E13的下屬代碼)
微波器件廣泛用于移動通信、雷達和衛星通訊等領域,組合單晶薄膜可消除傳統垂直架構引入多界面給微波器件帶來的不利影響。研究組合單晶薄膜在高溫超導微波器件應用中的關鍵技術,開展高溫超導薄膜從器件到亞晶疇尺度的結構與物性表征,探究影響高溫超導微波器件性能的關鍵物理參量,建立表征參量與高頻響應間的構效關系,實現對組合單晶薄膜高頻動力學響應的設計和調控,設計構建并驗證可調諧鐵電微波器件原型,實現寬溫域鐵電薄膜微波器件的電容可調率≥25%。
研究内容包括:
(1)高溫超導、鐵電連續組合單晶薄膜生長技術研究
研究單原胞厚度内前驅體水平空間分布精确控制方法,建立厚度梯度的高溫超導和組分梯度的鐵電薄膜生長技術,實現單晶薄膜參量沿襯底表面的連續變化。
(2)影響高溫超導微波器件性能的關鍵物理參量研究
開展高溫超導薄膜從器件到亞晶疇尺度的結構與物性表征,闡明參量梯度單晶薄膜微波性能與其他參量的定量化規律,探究影響高溫超導微波器件性能的關鍵物理參量,建立高溫超導薄膜微波頻段的構效關系。
(3)單晶薄膜高頻電磁響應調控研究
研究高溫超導單晶薄膜微納尺度的電磁響應、鐵電組合單晶薄膜微納尺度的高頻電磁響應,實現微米尺度、GHz頻段的高頻特性調控,大幅降低高溫超導薄膜的微波表面電阻。
(4)設計連續組分單晶薄膜的可調諧微波器件及原型驗證
開展基于連續組分鐵電單晶薄膜的可調諧微波器件設計與仿真研究,在優化器件設計和組合薄膜參量梯度基礎上試制原型器件,實現寬溫域微波器件電容可調率≥25%。
本集成項目的申請應同時包含上述4個研究内容,緊密圍繞項目主題“利用組合單晶薄膜構建新型微波器件關鍵技術的研究及驗證”開展深入和系統研究,預期成果應包含原理、方法、技術、器件以及專利等。
3. 面向40T高場全超導磁體研制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A20的下屬代碼)
面向物理、材料、生命健康科學等領域對高性能全超導磁體的迫切需求,針對40T高場全超導磁體構建的關鍵基礎科學問題,深入研究REBCO高溫超導帶材在強磁場和高應力等綜合極端條件下的關鍵臨界參數演化與調控規律,發展高溫超導磁體盡限設計理論,提升高溫超導内插磁體磁場強度,解決高均勻磁場構造、屏蔽電流抑制等關鍵科學技術問題。核心指标包括:獲得REBCO銅基高溫超導帶材在40T磁場下應用的關鍵臨界參數指标和安全邊界;實現均勻性優于100ppm@1cm³,穩定性優于10ppm/h,磁場強度高于26T的高溫超導内插磁體。
研究内容包括:
(1)複雜極端條件下高溫超導帶材的性能表征研究
針對REBCO銅基超導帶材在複雜極端條件下服役特性不明問題,結合強磁場、大應力和極低溫等綜合極端條件,利用電輸運、磁扭矩、磁光等精密測量手段,開展REBCO銅基高溫超導帶材綜合性能測試和性能調控,獲得其在超過40T磁場下的臨界性能和安全邊界,為磁體設計提供數據支撐。
(2)高溫超導内插磁體的盡限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
針對高溫超導磁體盡限設計理論缺乏問題,發展多物理場非線性耦合分析和多目标與多參量優化解算技術,明晰高溫超導磁體内屏蔽電流的精準分布規律和失超傳播機制,實現極高場内插高溫超導磁體的盡限設計。
(3)内插超導磁體精準構造理論與勻場方法研究
針對高溫超導磁體在極端複雜應力環境下空間精準定位難、屏蔽電流難以消除等難題,開展内插高溫超導磁體精準構造理論和勻場方法研究,實現在26T時均勻性優于100ppm@1cm³,穩定性優于10ppm/h的高均勻高溫超導磁體,為未來發展40T級全超導磁體提供基礎。
本集成項目的申請應同時包含上述3個研究内容,緊密圍繞項目主題“面向40T高場全超導磁體研制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開展深入和系統研究,預期成果應包含原理、方法、技術、器件以及專利等。
重點支持項目
研究方向
1. 高效率和高穩定藍光QLED器件關鍵問題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2或E13的下屬代碼)
針對量子點發光二極管(QLED)直顯技術中藍光效率低和不穩定的難題,發展半導體納米晶的低成本高效合成新方法,研究藍光QLED高效發光機理與器件老化機制,制備高效率、高穩定、圖案化藍光QLED器件。
2. 超低損耗矽基氮化矽晶圓工藝關鍵問題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F05的下屬代碼)
圍繞矽基氮化矽光子芯片晶圓制造存在的損耗高、可靠性差等瓶頸問題,開展晶圓級超低損耗氮化矽光子芯片工藝研究,探索波導損耗機理,研究高質量氮化矽薄膜生長的應力控制及器件工藝方法,實現超低損耗和高良率的晶圓級氮化矽光子芯片驗證。
3. 基于分離-傳感的高選擇性、高靈敏氣體傳感器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F04的下屬代碼)
面向清潔能源儲存、大氣環境檢測、智能家居等對高選擇性、高靈敏度氣體傳感器的需求,将分離膜與傳感器相結合,研究混合氣體分離與檢測解耦的傳感機制,研制高選擇性、高靈敏氣體傳感器。
4. 近常溫區新型高效率高強度低成本熱電材料與器件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1或E02的下屬代碼)
針對近常溫光電器件控溫和低品味廢熱發電的需求,研制新型近常溫區高性能低成本熱電材料,揭示近常溫區電聲輸運的溫度耦合效應與調控規律,突破新型熱電材料和器件一體化集成制備技術,研制出基于新型熱電材料的發電/制冷雙模式原型器件。
5. 高電壓穩定的鹵化物固态锂離子電解質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2、E03或E13的下屬代碼)
針對高比能高電壓全固态锂離子電池需求,研究鹵化物固态電解質材料組成、物相結構與其電化學性能和高電壓穩定性之間的關聯,探究鹵化物固态電解質與高電壓電極材料界面結構演變規律,構建高離子電導率、高電壓穩定的鹵化物固态電解質體系。
6. 柔性MEMS傳感器與智能仿生感知執行的新原理與新技術(申請代碼1選擇E05的下屬代碼)
針對機器人對智能仿生感知執行技術的需求,研究基于柔性摩擦電MEMS的觸覺傳感器與智能仿生感知技術,探索摩擦電突觸晶體管及其傳感陣列與人工肌肉驅動器的構築機制和制造方法,發展摩擦電人工反射弧神經元的智能識别、動作響應與系統集成技術,實現對物體接近、按壓、紋理、材質等信息的智能感知、精準識别和動作反射。
7. 鑽孔剖面物質成分原位在線探測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D03或D04的下屬代碼)
針對地球或地外行星的地質勘探需求,開展鑽孔剖面物質成分原位在線探測分析技術研究,突破微型X射線激發源和單光子熒光探測器等關鍵技術,建立鑽孔剖面物質成分譜解析算法和高準确度标定方法。
8. 環境顆粒物高靈敏度電磁測量方法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5的下屬代碼)
針對電磁敏感空間的顆粒物測量需求,研究強抗幹擾能力的微弱信号測量方法和分析技術,構建高精度、高靈敏度、高信息傳輸速率的環境顆粒物測量系統。
以上研究方向鼓勵申請人與北京地區具有較好研究實力和研究條件的企業開展合作研究。
(二)面向甯波市新材料和先進制造業的發展需求,圍繞新材料與器件研制、先進成型工藝與智能裝備設計制造,開展相關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集成項目
集成項目直接費用平均資助強度約為 1 200 萬元/項,研究方向:
1. 超長壽命合金管材高強韌耐磨蝕一體化控形控性制造原理與方法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5的下屬代碼)
圍繞甯波市“打造新材料科創高地”戰略,針對甯波新材料産業集群和第四代核電鈉冷快堆系統對高強韌耐磨蝕一體化高端合金管材的迫切需求,開展鈉冷快堆超長壽命服役大尺寸薄壁合金管材(≥2.7米)高強韌耐磨蝕一體化控形控性的前沿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
(1)高溫合金及防護塗層高通量設計理論
研究鐵鎳基高溫合金與防護塗層材料成分、微結構和性能之間的關系,揭示高溫合金稀土等多組元協同調控原子擴散的微觀機理及對力學性能的作用機制,提出成分-結構-界面-表面一體化高通量設計原則與新理論。
(2)高強韌高溫合金管材組織結構與性能控制方法
建立鐵鎳基高溫合金宏-微-納觀多尺度理論模型,探明合金成分、結構和性能的高溫液鈉環境适應機制,發展大尺寸薄壁合金管材均勻組織結構、高精度幾何尺度和高性能穩定性一體化控制新方法。
(3)高溫合金管材表面特種功能防護機理與制備方法
研究防護層原子吸附、擴散、反應行為,闡明液鈉-熱-力耦合環境對塗層的作用機理;建立高強韌耐磨蝕一體化和高尺寸精度的表面特種功能防護新方法。
(4)大長徑比高溫合金管材超長壽命服役一體化制造方法
解析大長徑比合金管一體化制造中高溫、應力作用下的微結構變化規律,研究大長徑比薄壁動導管熱力耦合低表面損傷高精度校形新方法,完成動導管600MW鈉冷示範快堆示範應用和驗證。
本集成項目的申請應同時包含以上四個研究内容,圍繞項目主題“超長壽命合金管材高強韌耐磨蝕一體化控形控性制造原理與方法研究”展開深入和系統研究。預期研究成果應包括原理、技術、論文、專利等。
重點支持項目
研究方向:
1. 面向2,5-呋喃二甲酸高效合成的非貴金屬催化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B08的下屬代碼)
針對石化與高分子對高效合成2,5-呋喃二甲酸的需求,設計和構建面向生物質基原料催化的高效非貴金屬催化劑,探索光、電、磁等新穎催化反應調控方式,研究催化反應原位動态過程,闡明非貴金屬催化作用機理和選擇性調控機制,為面向工程化的高效催化合成2,5-呋喃二甲酸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
2. 化學法高效選擇性水解纖維素成糖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3的下屬代碼)
圍繞非糧生物質材料化利用的需求,研究水相環境下化學法高效解聚纖維素機理,研究纖維素選擇性水解為寡聚糖/葡萄糖的化學催化方法,探索将纖維素經糖類化合物高效轉化為乙醇、乳酸等平台化合物的方法途徑,為纖維素高值化利用提供基礎理論和技術支撐。
3. 可全向拉伸的彈性自旋閥磁傳感材料與器件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1的下屬代碼)
圍繞人機交互和醫療健康領域對可穿戴磁傳感器的需求,針對自旋閥材料在大應力下性能不穩定及易裂問題,研究應力應變對其内禀磁性和電子結構的調控規律和微觀機理,研制抗應變幹擾的新型自旋閥磁敏感材料和可全向拉伸的彈性自旋閥磁傳感器,為構建可穿戴磁傳感器提供基礎理論和技術支撐。
4. 碳化矽自蔓延合成中成核機理與可控制備基礎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2的下屬代碼)
面向航空航天、國防軍工、半導體裝備等領域對高性能碳化矽納米粉體的需求,研究自蔓延合成條件與納米碳化矽粉體的純度、形貌、粒徑、反應活性等性能的定量構效關系,建立碳化矽形核與生長模型,闡明納米碳化矽晶體性質與生長動力學的内在關聯,揭示納米碳化矽晶體生長新機理,實現納米碳化矽粉體的性能調控和批量制備。
5. 堿土金屬過氧化物電化學合成與應用基礎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B06或B08的下屬代碼)
面向化工廢水治理、染料脫色、生物消毒及造紙漂白等行業對于環境治理的新需求,開展穩定的固體過氧化物(如CaO2,SrO2等)低成本電化學綠色合成新技術,探索并明晰影響電化學合成選擇性和效率的關鍵機制,并研究固體過氧化物在廢水高級氧化、脫色、殺菌消毒或漂白等環境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
6. 锂離子電池界面結構的磁共振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B04的下屬代碼)
圍繞甯波市新材料産業集群發展需求,針對新能源領域锂離子電池中電極/電解質界面的關鍵科學問題,發展高效靈敏的原位及非原位磁共振表征技術,重點研究對界面膜内、外界面特異敏感的動态核極化(DNP)關鍵表征方法。揭示锂離子電池界面膜複雜組成和多尺度結構,界面結構的時空演化機理及其與性能的關系,闡釋電極材料、電解質多尺度下的反應機制、電荷傳輸機制,為锂離子電池界面構築方案、安全檢測、結構優化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
7. 月壤儲氫機理及仿月壤新型儲氫材料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1的下屬代碼)
針對月壤中氫儲藏和提取的問題,研究氫在月壤不同金屬礦物顆粒中的含量及儲藏形式、在不同溫度和壓力下的釋放及反應動力學,篩選具有優異儲氫性能的月壤金屬礦物,設計并研發高效的仿月壤儲氫材料,為氫能的高效儲存和利用提供基礎理論和技術支撐。
8. 面向高速納米精度運動的宏行程壓電驅動平台設計與控制方法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5的下屬代碼)
針對半導體制造裝備領域對高速精密運動技術的重大需求,建立壓電驅動的宏行程高速運動平台構型設計方法,闡明宏行程壓電驅動平台的高速納米緻動機制,建立面向高速度高精度運動的宏行程壓電平台驅動方法,研究面向高速納米運動的宏行程壓電平台控制技術,為宏行程高速納米精度運動壓電平台研制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
9. 基于冗餘驅動并聯機構的主動波浪補償平台設計與控制方法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5的下屬代碼)
面向海上救援、潛水器收放、離岸裝備維護中的安全作業需求,研究面向主動波浪補償的冗餘驅動并聯機構構型綜合方法,建立基于多傳感器信息融合的海浪波形預測模型,明晰冗餘驅動并聯機構驅動力的實時分配機制,實現主動波浪補償平台在局部失效下的容錯控制。
10. 高性能鋁合金空心軸結構-性能一體化短流程柔性精确成形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5的下屬代碼)
圍繞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需求,研究鋁合金空心軸短流程柔性成形新工藝,設計高強鋁合金材料,闡明柔性成形多場耦合微觀組織演變規律,揭示結構-性能的關聯機制,實現空心軸内孔與外形協調塑性成形,為新能源汽車關鍵部件輕量化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
11. 高可靠兆瓦級航空混合動力電推系統關鍵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7的下屬代碼)
面向航空電氣化基礎應用研究需求,研究航空高壓供電體制下多層級安全冗餘電推系統架構,研究兆瓦級混合動力電推系統集成輕量化設計方法,研究航空多重應力耦合沖擊下電機絕緣老化演變機理及絕緣失效位置辨識方法模型,開展航空模拟環境下地面試驗。
以上研究方向鼓勵申請人與甯波市内具有一定研究實力和研究條件的高等院校、研究機構或企業開展合作研究。
三、現代交通與航空航天領域
(一)針對北京現代交通與航空航天領域發展需求,開展發動機智能診斷、車地通信等相關基礎研究
重點支持項目
研究方向:
1. 面向大推力可複用火箭發動機故障的智能診斷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F03的下屬代碼)
面向可複用火箭可靠性需求,研究多機故障機理、發動機自感知與決策的數學模型、早期診斷與預測方法,突破發動機故障下的自适應決策技術,開展仿真驗證。
2. 面向軌道交通的新型應答器收發核心芯片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F04的下屬代碼)
面向軌道交通領域地車通信需求,研究适用于長距離通信的應答器前端架構,突破高載波頻率、快速啟動和低靜态功耗等關鍵技術,實現應答器收發芯片原型和模塊驗證。
3. 面向第一視角的多模态主動感知與交互方法研究 (申請代碼1選擇F06的下屬代碼)
面向航空航天、工業互聯網、移動安防等領域智能交互需求,研究非受限環境下的第一視角多模态多源協同的主動感知與交互方法,構建高魯棒性和可解釋性的感知模型,增強交互方法的便利性和人性化體驗。
以上研究方向鼓勵申請人與北京地區具有較好研究實力和研究條件的企業開展合作研究。
四、電子信息領域
(一)針對北京電子信息領域發展需求,開展集成電路、傳感器、人工智能算法等相關基礎研究。
集成項目
集成項目直接費用平均資助強度約為 1 000 萬元/項,研究方向:
1. 面向開源高性能通用處理器微架構的敏捷設計空間探索新方法及驗證(申請代碼1選擇F02的下屬代碼)
針對高性能通用處理器微架構敏捷設計方法中存在的性能建模粗略、微架構PPA(性能、功耗、面積)評估困難、訪存效率低等問題,開展基于程序負載的細粒度性能模型、微架構的跨層次PPA評估方法及考慮負載特征的訪存設計空間探索等研究,實現處理器微體系結構設計效率、評估指标等多方面的提升,并在性能評分不低于10分/GHz(SPECCPU2006)的高性能開源處理器核上進行驗證。
研究内容包括:
(1)基于程序負載性能建模的軟硬協同高性能處理器微架構設計方法
針對圖挖掘、人工智能、科學計算等新型應用,研究關鍵負載的共性特征提取方法、設計空間縮減技術、應用程序細粒度性能模型以及影響性能瓶頸的關鍵要素,開展高性能處理器設計與驗證。
(2)多目标協同優化的跨層次微架構評估方法與EDA工具研究
探索基于PPA多目标協同優化的處理器核微架構設計空間,研究跨層次微架構PPA快速評估方法、PPA多目标優化算法,并構建微架構層次EDA工具,尋優設計空間的帕累托邊界。
(3)負載多維特征感知的高性能處理器核訪存優化技術研究
針對高性能通用處理器微架構的訪存優化難題,研究數據塊包含關系和生命周期等要素的建模和動态預測技術、多維特征參數感知的設計空間優化技術、高效率數據訪問管理策略,結合新興基準測試集在高性能開源通用處理器核上進行驗證。
本集成項目的申請應同時包含上述3個研究内容,緊密圍繞項目主題“面向開源高性能通用處理器微架構的敏捷設計空間探索新方法及驗證”開展深入和系統研究,預期成果應包含原理、方法、技術、論文以及專利等。
重點支持項目
研究方向:
1. 面向新型近存器件或工藝的高性能通用處理器核微架構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F02的下屬代碼)
針對數據中心服務器計算中處理器存儲牆難題,研究基于近存器件或工藝的高性能通用處理器核微架構、應用場景适配的設計空間探索方法與數據布局策略,在高性能開源處理器核上進行驗證。
2. 領域通用的高性能處理器核微架構研究 (申請代碼1選擇F02的下屬代碼)
面向特定應用場景的共性計算模式,研究專用擴展指令集、專用部件、主流水線微架構、以及軟件編程架構等關鍵技術,并在高性能開源處理器核上進行性能評估。
3. 多核處理器緩存和總線協議的形式化驗證方法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F02的下屬代碼)
面向多核處理器的層次化緩存和總線協議,研究協議建模、模型檢測和定理證明等形式化驗證方法,實現協議形式化證明和缺陷的自動定位,并在高性能開源處理器核上進行驗證。
4. 大規模片上互連網絡架構設計方法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F02的下屬代碼)
針對多核處理器的可擴展難題,研究支持數據一緻性的大規模片上互聯網絡架構的建模方法、設計空間的性能快速評估技術,并在高性能開源多核處理器核上進行驗證。
5. 地下空間地質安全隐患精細探測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F01的下屬代碼)
面向地下基礎設施引起的地質安全隐患,研究地下空間安全隐患緻災機理及易發區域界限、多元異構海量城市地質災害數據動态分析理論與隐患甄别方法,突破城市地下空間複雜環境三維信息可視化表達技術,研制可高精度識别地層分布狀态的陣列式探地雷達原型系統。
6. 面向功率器件集群應用的高能效電源管理芯片關鍵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F01的下屬代碼)
針對分布式集群芯片系統高效管理難題,探索多場多感分布管理機制,研究電源管理芯片接口、分配切換、控制保護及互連方法,突破智能負載分配、開關頻率和紋波控制等關鍵技術,形成一套功率器件的電路設計與仿真、封裝與測試新方案,并進行功能驗證。
7. 微同軸傳輸線亞毫米波太赫茲三維集成互連關鍵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F01的下屬代碼)
面向亞毫米波太赫茲芯片集成互連需求,研究微同軸亞毫米波和太赫茲電磁傳輸特性與機理、互連結構建模方法,突破非連續性電磁場傳輸補償和多層垂直互連等關鍵技術,開展矽基MEMS工藝三維集成互連芯片實驗驗證。
8. 大功率高密度無線充電SoC芯片關鍵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F04的下屬代碼)
面向大功率、高密度無線能量傳輸需求,研究片上集成充電SoC系統架構、電容耦合與組合優化校準的高精度Q值檢測方法,突破高頻耦合相位補償和全橋半橋混合架構等關鍵技術,研制大功率高密度無線充電SoC芯片原型。
9. 面向新興功率半導體芯片的電流傳感器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F04的下屬代碼)
面向新興功率半導體芯片面臨的高精度、高動态、寬量程電流檢測需求,探索隧穿磁阻電流檢測傳感新技術,研究電流檢測用新材料、新工藝及與電路集成新方法,實現高動态、大電流檢測傳感器原型樣機及實驗驗證。
10. 中高壓電力芯片退化失效機理及可靠性提升關鍵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F04的下屬代碼)
針對電力變電及中高壓配電等複雜應用場景下芯片可靠性故障頻發難題,揭示熱載流子運動與芯片電學特性退化相關性規律,建立多物理場芯片可靠性退化模型,提出器件與電路協同的全設計要素可靠性自動優化算法,研制多物理場可靠性仿真軟件,并應用于功率器件可靠性提升設計。
11. 高效高密度電源隔離變壓器功率收發專用芯片關鍵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F04的下屬代碼)
面向高效高密度電源隔離變壓器需求,研究高頻高漏磁變壓器專用對偶功率收發新型架構,突破開關與收發鍊路一體化融合、輕載粗穩壓和加載快速響應等共性關鍵技術,實現功率收發專用芯片原型。
12. 基于多模态環境感知的智慧工廠無線覆蓋增強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F01的下屬代碼)
面向工業生産環境對低時延、高可靠無線傳輸需求,探索工廠環境多模态感知方法,突破環境感知與無線通信融合等關鍵技術,實現傳輸鍊路高可靠、無線覆蓋大範圍以及通信效率增強的智慧工廠無線網絡。
13. 大型結構件智能化焊接的熔池觀測及信息處理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F01的下屬代碼)
面向戶外大型結構件焊接需求,研究多模态熔池感知及多傳感器信息處理方法,突破實時焊接路徑規劃、多機協同、熔透控制等智能化焊接關鍵技術,實現典型應用場景下中厚闆的智能化焊接。
14. 數據庫一體機的智能診斷與優化關鍵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F02的下屬代碼)
面向數據庫一體機高可用、高性能、易維護需求,研究基于機器學習的數據庫關鍵組件質量保障、軟硬件結合性能優化、負載驅動性能自優化等技術,實現數據庫一體機的自運維和自診斷,并在國産化平台上進行驗證。
15. 基于隐私計算的多AI算法協同關鍵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F06的下屬代碼)
面向隐私保護和數據安全需求,研究聯邦學習、全同态加密、可信執行等隐私計算技術,探索數據隐私标準格式,實現多場景多廠商異構AI算法的高效融合、協同和框架驗證。
16. 開放環境下機器人vslam的軟硬件一體化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F06或F04的下屬代碼)
面向開放環境中移動機器人自主定位、避障與路徑規劃需求,研究vslam定位與建圖、三維目标檢測、避障和視覺導航算法與硬件加速技術,在資源受限的條件下,實現支持機器人自主感知、決策和控制的軟硬件一體化終端原型。
17. 新型量子材料界面态的動力學解析與器件構築(申請代碼1選擇F04的下屬代碼)
面向低功耗、多功能電子器件需求,研究量子材料界面态的設計構築與多尺度表征方法,探索界面電子、電子-聲子和聲子-等離子激元等耦合機理,揭示界面态和集體激發态在動量空間的動力學演化規律,發展界面量子态的多場調控技術,設計構築多功能器件原型。
18. 面向野生動物監測的跨光譜智能感知芯片關鍵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F04的下屬代碼)
面向野外環境下動物群落全天時、高精度、動态化智能監測需求,發展可見光-短波紅外多波段成像器件與高能效智能處理器融合的智能感知技術,研制寬光譜、高分辨、低功耗的智能傳感器芯片,構建“感算一體”的低功耗跨光譜智能感知系統原型,并在北京地區典型生态場景中驗證。
19. 面向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的高精度壓力傳感器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F04的下屬代碼)
面向集成電路高端裝備中複雜工質壓力高精度感知需求,探索高性能壓力傳感薄膜晶體材料生長機理,研究高靈敏度壓力傳感信号處理與校準方法,實現高精度多量程壓力傳感器和應用驗證。
20. 長期植入高精度血壓傳感芯片關鍵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F04的下屬代碼)
針對長期植入血液接觸式壓力傳感芯片的測量穩定性和可靠性受血液活性物質沉積、血液流動狀态影響的問題,研究血液環境與壓力傳感芯片互作用機理及其與壓力傳感信号的本構關系,突破長期植入血液接觸式壓力傳感芯片的加工工藝技術,建立一套融合傳感芯片-電路-算法的完整血壓精準測量方法,實現原理樣機并通過離體和在體實驗驗證。
以上研究方向鼓勵申請人與北京地區具有較好研究實力和研究條件的企業開展合作研究。
(二)面向甯波市電子信息領域的發展需求,針對集成電路EDA及集成方法、敏感材料和傳感器、視覺信息處理、工業軟件等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相關基礎研究或應用基礎研究
重點支持項目
研究方向:
1. 基于新型鐵電晶體管的存算芯片自動化設計方法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F04的下屬代碼)
面向集成電路EDA工具需求,研究新型鐵電晶體管存算器件和陣列的建模仿真、自動綜合和映射方法,構建仿真器和綜合器原型,開展存算一體芯片原型設計和功能驗證。
2. 三元空間融合的多模态視覺信息協同計算理論與方法研究 (申請代碼1選擇F01的下屬代碼)
面向人、機、物三元空間高質量視覺信息融合需求,研究極端對抗環境下多模态視覺數據的協同計算理論和人機共友好的視覺大數據編碼框架,提出需求導向的視覺信息質量評價準則,研制原型系統,并在數字安防等典型領域開展應用驗證。
3. 矽基異質混合集成微波光子多波束形成芯片研究 (申請代碼1選擇F05的下屬代碼)
面向6G通信對芯片化微波光子波束形成的需求,研究基于光學引線鍵合的矽基微波光子多波束形成新架構、高功率激光器及光學引線鍵合的異質/異構混合集成等方法,突破片上大範圍高精細光延時調控陣列和混合集成光子芯片邏輯控制等關鍵技術,實現小型化微波光子多波束形成與調控實驗驗證。
以上研究方向鼓勵申請人與甯波市内具有一定研究實力和研究條件的高等院校、研究機構或企業開展合作研究。
五、人口與健康領域
(一)針對北京人口與健康領域發展需求,開展創新藥物、免疫治療、醫學影像等相關基礎研究
集成項目
集成項目直接費用平均資助強度約為 1 000 萬元/項,研究方向:
1.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多模态内窺成像技術及相關病理機制的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H27的下屬代碼)
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及死亡率高居我國榜首。斑塊穩定性是選擇不同治療策略(介入、抗栓)的重要标準,但斑塊穩定性精準評估仍是當前臨床診療的難題。目前臨床應用單一模态冠脈影像檢測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亟需建立一種能提供血管内多參量、多維度信息并精準評估血管内斑塊穩定性的技術方法。研發檢測斑塊位置、形貌和成分的超聲-光學相幹斷層-光聲三模态内窺成像系統,建立相應的影像學與病理學數據庫,開發AI輔助斑塊穩定性精準診斷工具,研究和篩選新的幹預靶點、藥物及危險預測因子,對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篩查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内容包括:
(1)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實時多模态檢測的内窺成像技術研究
建立超聲-光學相幹斷層-光聲三模态内窺成像技術體系,研發相應的圖像融合、分析技術和算法,實現超聲-光學相幹斷層-光聲三模态無縫集成,解決内窺成像檢查中斑塊構成、評估、分類的自動分析功能等難點。
(2)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精準評估的技術研究
開展三模态内窺成像對臨床離體斑塊樣本及臨床研究隊列的成像分析,建立相應的影像和病理數據庫,整合三模态影像與造影、冠脈功能學評估等輔助系統,開發AI輔助的斑塊穩定性診斷系統,建立冠心病風險預測的新模型,實現對斑塊易損性的精确診斷,指導精準的介入、抗栓等治療策略。
(3)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演進機制及危險預測因子研究
利用三模态成像技術,結合影像與病理組學等手段,研究斑塊的發生發展機制,發現新的治療靶點,篩選危險預測因子和幹預藥物,提升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篩查與治療水平。
本集成項目的申請應包含上述3個研究内容,緊密圍繞項目主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多模态内窺成像技術及相關病理機制的研究”開展深入研究和系統集成,預期成果應包含原理、方法、技術、器件以及專利等。
重點支持項目
研究方向:
1. 基于生物樣本多組學腫瘤标志物的人工智能早篩模型構建與驗證(申請代碼1選擇H18的下屬代碼)
開展臨床實體腫瘤患者生物樣本中腫瘤标志物的早期篩選,挖掘多組學生物醫學大數據之間的相互關系,構建基于多組學标志物的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早篩模型,并完成臨床驗證。
2. 大片段基因原位人源化動物模型高效構建新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C21的下屬代碼)
針對大片段基因原位人源化動物模型構建難度大、耗時長等技術挑戰,建立高效的十萬堿基對以上基因片段定點整合技術,構建具有大片段基因整合的原位人源化動物模型,并在生物醫藥研究中對模型進行初步評估。
3. 基于外泌體的腦重大疾病發病機制與治療方法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H09的下屬代碼)
基于外泌體多組學技術研究缺血性腦卒中、阿爾茲海默症、帕金森病等腦重大疾病的發病機制;明确在腦重大疾病治療中起關鍵作用的外泌體,揭示其所含組分及其相應功能的分子機制,并完成臨床驗證。
4. 抗腫瘤納米藥物遞送系統的構建及其體内機制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H18或H34的下屬代碼)
針對抗腫瘤藥物靶向遞送系統研發中的瓶頸問題,開展精準靶向載體系統的設計優化、體内藥物遞釋機制和藥動學-藥效學相關性的基礎研究,為腫瘤的精準治療提供新技術和新思路。
5. 基于治療核素的放射性藥物研制及其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H18的下屬代碼)
針對我國原創性放射性藥物缺乏的現狀,建立穩定的治療核素生産、純化工藝并開展腫瘤靶向放射性藥物研究;研制特異性治療核素标記化合物,完成其體内外評價及優化,并針對腫瘤的新型靶向治療進行初步臨床研究。
6. 抗腫瘤核酸疫苗關鍵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H18的下屬代碼)
針對抗腫瘤核酸疫苗有效性問題,建立高免疫原性腫瘤抗原預測和鑒定技術,優化核酸疫苗遞送系統,開發抗腫瘤疫苗免疫應答增效技術,針對惡性腫瘤開展抗腫瘤核酸疫苗核酸分子設計、免疫應答評價、藥理機制研究,建立抗腫瘤核酸疫苗關鍵技術體系,為腫瘤免疫治療提供新的技術手段。
7. 面向關節骨病術後康複的人體關節運動功能分析(申請代碼1選擇H20的下屬代碼)
圍繞關節骨病患者術後康複指導、運動能力評估、康複療效分析等臨床需求,研究基于深度學習的新型臨床智能輔助診斷技術與方法,開發基于視覺的非接觸式人體關節動作捕捉系統,開展關節點三維定位、關節運動軌迹實時追蹤、運動功能仿真等研究,建立基于運動學、電生理學、生物力學等多模态信息的關節功能評價模型,實現關節骨病患者關節運動功能的定量分析與綜合評估,并完成臨床驗證。
8. 基于血流與血氣指标實時監測的體外生命支持系統氣血交換效能動态評估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H28的下屬代碼)
針對臨床體外生命支持設備氣血交換性能客觀評價指标缺失現狀,研究體外生命支持系統的氣血交換機制,建立膜式氧合器氣血交換效率和血栓發生概率評估模型,結合血流、血氣指标實時監測技術,構建氣血交換效能動态評估方法,并完成臨床驗證。
9. 治療性疫苗遞送系統構建及免疫作用機制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H34的下屬代碼)
以研發顯著提升細胞免疫應答能力的新生物材料為基礎,研制具有器官靶向性及生物相容性的新型疫苗遞送系統,有效提升細胞免疫應答,闡明免疫增效機制,評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10. 骨科機器人遠程手術自主操作與安全控制關鍵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F03的下屬代碼)
面向骨科機器人遠程手術系統手術端與患者端需要高精度同步自主操作,适應高能量骨創傷救治、全身多部位高難度關節置換的臨床需求,研究符合人機工效學的骨科機器人遠程力覺反饋技術、融合遙控操作與局部智能自主的自适應協同控制技術以及醫生行為識别與評估技術,解決遠程手術機器人缺乏精準力測量、瞬時反饋和強臨場感的人機協同安全控制問題,提供以醫生為核心的遙控操作感知和協同控制解決方案并加以臨床驗證,提升骨科手術機器人系統的遠程操作能力和遠程手術臨床适用性、安全性。
11. 血管介入診療個體化數字孿生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H27的下屬代碼)
面向血管介入診療個體化需求,利用機器人輔助技術、機器學習等創新影像組學等方法,建立融合物理信息的深度神經網絡和力學數字重構模型,實現植介入器械、血流、管壁的動态形-力響應實時計算和術中影像感知反饋,發展可關聯多模術前和術中影像設備的個體化數字孿生技術。
12. 基于電子病曆的精準診療關鍵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H18或H16的下屬代碼)
面向婦産、腦病、腫瘤等疑難和突發性疾病的精準診療和急救需求,研究以電子病曆為核心要素并結合臨床診療關鍵信息的數據治療與質控方法,研究疾病基礎大模型和知識圖譜技術,實現臨床診療方案的自動推薦,并完成臨床驗證。
13. 基于計算光學的多光譜内窺成像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H27的下屬代碼)
針對惡性腫瘤等疾病早期預測難和診療不精準的問題,發展基于計算光學的多光譜内窺成像技術,獲取豐富的光譜特征數據,研究基于大數據與深度神經網絡的多組學融合分析與智能診斷,實現病竈點自動識别,為癌症等疾病早期預警和精準治療提供技術支撐。
14. 慢性基礎疾病精準治療的智能傳感納米材料及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B07或B05的下屬代碼)
針對高血壓與心腦血管等慢性基礎疾病精準治療需求,設計新型聚合物納米熒光探針材料,建立面向臨床的基因突變标志物、表觀遺傳信息的高靈敏、可視化基因檢測技術,實現高通量基因分型檢測,為患者的精準治療提供技術支撐。
15. 感音神經性耳聾的發病機制及幹預策略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H14的下屬代碼)
研究不同類型感音神經性耳聾緻病分子機制,利用動物模型及臨床樣本,采用多組學融合的大數據系統等手段,發現并驗證感音神經性耳聾發生的關鍵組織結構、細胞和分子靶點,并通過基因治療、幹細胞治療等新策略及新藥物有效幹預感音神經性耳聾發生發展。
16. B群腦膜炎球菌免疫保護性抗原及其免疫機制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H11的下屬代碼)
針對B群腦膜炎球菌流行趨勢上升和國内尚無B群腦膜炎球菌疫苗上市的現狀,采用反向疫苗學技術,通過高通量表達B群腦膜炎球菌蛋白譜和免疫原性研究,篩選高效的保護性抗原,系統分析目标蛋白的結構和生化特征,通過體外試驗和動物模型研究該目标蛋白的免疫原性、免疫機制、安全性和保護性,提供安全、有效的候選疫苗。
以上研究方向鼓勵申請人與北京地區具有較好研究實力和研究條件的企業開展合作研究。
(二)針對甯波市人口與健康領域發展需求,重點圍繞藥物分子靶标、創新中藥研發、腫瘤複發轉移機制等領域中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相關基礎研究或應用基礎研究
重點支持項目
研究方向:
1. 藥物成瘾的分子調控機制及治療藥物新靶标發現(申請代碼1選擇H10的下屬代碼)
針對藥物成瘾缺乏有效治療手段,以臨床人群隊列和與其核心臨床症狀匹配的動物模型為基礎,利用多組學融合的大數據篩選潛在新靶标,通過基因編輯結合神經調控技術,深入挖掘藥物成瘾的關鍵分子通路和調控機制,篩選新型藥物分子靶标并初步驗證其有效性。
2. 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藥的多靶标篩選及作用機制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H32的下屬代碼)
圍繞NAFLD發病的複雜病理機制,以浙江地區特色中藥或臨床經方治療NAFLD有效性為基礎,建立NAFLD患者臨床隊列,利用代謝組學等技術發掘中藥治療NAFLD的療效标志物,解析中藥藥效物質基礎與關鍵機制。
3. 腸道菌群重塑腫瘤微環境促進肝癌複發轉移的機制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H18的下屬代碼)
肝癌術後複發轉移是亟待解決的臨床難題。針對腸道菌群及其關鍵代謝物經“腸-肝軸”易位重塑腫瘤微環境,誘導肝癌細胞免疫逃逸、釋放入血、循環内生存及其時空異質性形成等機制,利用适宜的體内外肝癌模型,發現免疫逃逸型循環腫瘤細胞特異性标志物,揭示腸道菌群失衡重塑肝癌腫瘤微環境的分子機制。
以上研究方向鼓勵申請人與甯波市内具有一定研究實力和研究條件的高等院校、研究機構或企業開展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