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頁

學術之窗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術之窗 >> 正文

關于征集2024年度“雙尖雙領”重大科技項目需求的通知

發布日期:2023-05-22    作者:     來源:     點擊:

各所室:

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精神,全面落實創新深化總要求和“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部署,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現征集2024年度“雙尖雙領”重大科技項目需求。

一、征集對象

充分發揮實驗室、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戰略科技力量在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中的作用,重點面向全國(國家)重點實驗室、省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省技術創新中心、省重點企業研究院、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等高能級科創平台,省科技領軍企業、省科技小巨人企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科技企業征集,上述範圍外的其他平台和企業也可以報送項目需求。

二、征集重點領域

聚焦“互聯網+”、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創高地重點戰略領域和基礎學科研究領域,針對“卡脖子”技術和可搶占未來制高點的前沿技術,圍繞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開展項目需求征集。重點突出基礎研究和重大應用基礎研究,弄通“卡脖子”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原理。

(一)“互聯網+”科創高地

1.芯片領域圍繞材料、設計、制造與封測、關鍵設備與零部件4個方向開展研究。

材料方向聚焦高純集成電路材料設計與制備新方法、雜質調控機制等基礎研究;石英材料提純、大尺寸碳化矽襯底等第三代半導體晶圓基礎材料技術研究;高純電子特氣材料、化學機械抛光材料、過濾膜材料等集成電路制造材料與零部件技術研究。

設計方向聚焦快速求解與調控機理、融合設計理論與測試方法等基礎研究;高精度AD/DA、高算力神經網絡處理器、存儲陣列控制器、射頻氮化镓芯片等高端數字/模拟芯片設計技術研究;數字/模拟集成電路設計EDA工具設計技術研究。

制造與封測方向聚焦智能設計、跨尺度微納結構加工與表征、先進封裝與測試機理等基礎研究;CMOS工藝集成電路虛拟制造平台、非易失存儲特殊工藝、功率半導體制造等國産工藝技術研究;芯粒互連技術、WLP(晶圓級封裝)、SIP(系統級封裝)等先進封測技術研究。

關鍵設備與零部件方向聚焦介質物化作用表征、流固界面污染控制機理、機電液一體化集成設計及高精度測試機理等基礎研究;光刻機浸液系統、減壓外延設備、原子層沉積設備、化學機械抛光設備等14nm前道制程關鍵設備及零部件技術攻關;芯片測試設備、高速高精密全自動貼片機等後道制程測試和貼片設備技術攻關。

2.新一代人工智能領域圍繞數據、算法、算力、平台、安全5個方向開展研究。

數據方向聚焦跨尺度多模态數據融合分析機制、大規模通用知識圖譜構建方法等基礎研究;多源異構數據采集、共網無縫傳輸、智能挖掘、聯合分析等多模态大數據智能分析與治理技術研究;智能計算可信數據共享與交易、面向大模型訓練的數據評估與新型增廣技術研究。

算法方向聚焦數據知識雙輪驅動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論與方法、軟硬件協同智能計算架構理論等基礎研究;多模态大模型預訓練、AI for Science、跨模态智能計算技術研究;極端對抗環境下的視覺信息全面感知、動靜态目标高精度檢測與重建技術研究。

算力方向聚焦算力算法融合的智能計算模型、強智能弱算力計算與高階複雜度計算模型等基礎研究;新型雲數據中心系統架構、“東數西算”算網融合、跨雲數據中心高效互聯與任務協同等算力基礎設施技術研究;軟硬件一體化量子計算機、高集成度量子通信終端、量子測量技術等新一代量子信息技術研究。

平台方向聚焦新型人工智能平台基礎理論、算網協同高效映射和調度機制等基礎研究;行業應用大模型平台、視覺智能算網協同操作系統、行業基礎軟件、多物理場融合仿真平台、國産AI芯片與服務器等人工智能軟硬件平台技術研究;CAD核心引擎、CAE基礎平台、工業互聯網核心平台、工業智能平台等自主可控工業軟件平台技術研究。

安全方向聚焦大規模數據治理和人工智能應用安全實現機理、複雜場景下數據認知安全方法等基礎研究;數據安全流轉與利用體系中的基礎性加密算法、安全協議、隐私計算和共性保障等自主可控數據安全體系技術研究;面向人工智能算法和模型的安全防禦體系技術研究;面向智能控制系統、IT/OT融合過程的全自主安全防禦體系、算法與協議技術研究。

3.智能裝備與控制技術領域圍繞機器人與無人系統、數控機床、高端科學儀器、專用智能裝備、新能源汽車與智能交通、智能控制技術6個方向開展研究。 機器人與無人系統方向聚焦智能化設計與控制新方法、人-機-環境多模态感知與交互模型等基礎研究;三維視覺傳感器及芯片、力覺/觸覺傳感器、新型驅動及仿人操作等智能感知與核心部件技術研究;高性能工業/水下機器人、服務和特種機器人、無人系統集群等智能作業機器人及無人系統技術研究。

數控機床方向聚焦機電液耦合機理、跨尺度超精密加工與測量一體化機理等基礎研究;精密電主軸、智能數控系統、精密光栅等高檔數控機床高性能功能部件技術研究;多軸聯動數控機床、超精密數控機床、複合多功能數控機床整機設計與性能優化技術研究。

高端科學儀器方向聚焦智能化設計與制備新方法、精密加工與測量一體化機理等基礎研究;高端質譜儀、色譜儀、光譜儀等通用大型科學儀器技術研究;高精度激光檢測儀、無損檢測設備、三維視覺檢測設備等智能在線檢測儀器技術研究。

專用智能裝備方向聚焦材料-結構-功能一體化設計與制備方法、複雜機電系統性能演化機制與調控方法等基礎研究;工業燃氣輪機、高端工程機械裝備、高性能流體裝備等高端動力裝備技術研究;激光制造與增材制造裝備、新能源裝備、紡織裝備等激光與特色産業智能裝備技術研究。

新能源汽車與智能交通方向聚焦車路協同感知基礎理論、多源異構信息融合機理與多車協同路徑規劃模型等基礎研究;車規級AI芯片、車載視覺傳感器及信息融合、域控制器等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技術研究;車路網一體化、交通協同感知、交通-能源融合等智能交通系統技術研究。

智能控制技術方向聚焦智能決策和控制基礎理論、複雜環境下人機協同與決策實現機理等基礎研究;關鍵工藝短闆裝備、智能柔性化生産線等全流程智能控制技術研究;基礎制造工藝綠色裝備、流程工業綠色裝備、再制造與再資源化裝備等綠色制造智能控制技術研究。

(二)生命健康科創高地

1.精準醫學領域圍繞病原學與傳染病防控技術、重大高發疾病防治新技術、細胞治療與器官替代等前沿技術、中醫藥現代化、新藥創制、數字醫療與創新醫療器械6個方向開展研究。

病原學與傳染病防控技術方向聚焦傳染病病原體結構解析與緻病機理、傳播機制與防治策略等基礎研究;溯源分型、快速檢測技術、疫苗及生物治療産品研發;危重症救治關鍵技術研究。

重大高發疾病防治新技術方向聚焦重大高發疾病的緻病機理與防治策略等基礎研究;生命組學與BT/IT融合等新興交叉技術研究;關鍵生物分子結構功能、早篩與幹預新靶點挖掘研究;腦科學、神經環路解析、腦機融合等技術研究。

細胞治療與器官替代等前沿技術方向聚焦幹細胞與免疫細胞功能調控關鍵機制等基礎研究;細胞治療新靶标、類器官技術研究;新型細胞治療、mRNA疫苗、溶瘤病毒和人工器官等技術研究。

中醫藥現代化方向聚焦中醫原創理論、中藥炮制機理等基礎研究;中醫藥傳承創新和中藥新藥創制等技術研究。

新藥創制方向聚焦新功能分子與新藥發現機制、藥物精準釋放遞送機理等基礎研究;人工智能新靶标發現、蛋白穩定調節劑、抗體蛋白藥物、核酸基因治療藥物、精準遞送系統等技術研究。

數字醫療與創新醫療器械方向聚焦系統設計理論與創成方法、安全服役性能試驗與評價方法等基礎研究;現代醫學診療裝備關鍵部件、高端體外診斷儀器核心元器件與試劑核心原材料、高端植介入生物醫用材料與器械、創新數字醫療核心軟件等技術研究。

2.合成生物與未來農業領域圍繞綠色生物制造、生物藥細胞制造、農業生物合成、智能育種、農業智能感知5個方向開展研究。

綠色生物制造方向聚焦生物催化機理、菌種作用機制等基礎研究;新型生物催化劑、核心工業酶和工業菌種、生物質能源等技術研究。

生物藥細胞制造方向聚焦高效蛋白質材料表達和轉運機制等基礎研究;合成疾病模型、新分子規模化合成制備等技術研究。

農業生物合成方向聚焦農業生物重要性狀提升、關鍵功能基因、代謝通路解析與組裝等基礎研究;關鍵基因模塊化組裝修飾和動态調控、農業生物反應器、規模化生産等技術研究。

智能育種方向聚焦種質資源創新與育種新方法等基礎研究;種質資源遺傳信息和表型數字化、高效育種模型和平台、育種芯片和加速器等技術研究。

農業智能感知方向聚焦綠色高效農業生産中智能化設計、控制與運維新理論、新方法等基礎研究;環境與生物信息感知技術與傳感器、核心算法與模型、專業農業機器人等技術研究。

(三)新材料科創高地

新材料領域圍繞高性能纖維及應用、高性能高分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軌道交通與裝備複合材料、高端化學品、高端磁性材料、光電功能與顯示材料、海洋與空天材料、高端合金材料、雙碳材料與技術、可持續發展技術11個方向開展研究。

高性能纖維及應用方向聚焦材料設計、界面強化與結構調控機理等基礎研究;高性能纖維、專用樹脂及防護複合材料的制備、輕量化結構設計、界面調控及成型等技術研究。

高性能高分子材料方向聚焦材料多級結構精密調控、成型加工機理及使役條件下結構演化機制等基礎研究;高性能電子器件、集成電路用等高純聚烯烴、氟(矽)樹脂等的單體、聚合、加工等技術研究。

航空航天材料方向聚焦材料結構功能一體化設計、聚合機制、材料微結構控制及界面調控機理等基礎研究;航空航天用含氟彈性體、聚芳醚酮、聚酰亞胺等樹脂的結構設計、單體、聚合及應用技術研究;寬頻段隐身材料的多頻譜兼容結構設計、塗層和粘合劑等技術研究。

軌道交通與裝備複合材料方向聚焦材料吸音理論、強耦合損傷機理、服役材料微結構損傷與演化機制等基礎研究;軌交及高端裝備用中低頻段吸音功能性複合材料改性、規模化綠色制造等技術研究。

高端化學品方向聚焦材料分子設計與制備機理等基礎研究;等離子過程強化熱裂解廢物制備含氟特氣關鍵技術研究;水電解制氫催化劑及質子交換膜技術和器件技術研究;高性能锂離子電池電極膠黏劑、锂離子固态電解質技術研究。

高端磁性材料方向聚焦材料成分結構設計和性能調控等基礎研究;磁傳感器用永磁材料和器件、高速列車或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用永磁材料、面向第三代半導體電源芯片的高頻低損耗軟磁材料、無稀土永磁材料技術研究。

光電功能與顯示材料方向聚焦材料激發态理論與發光機理、新型微觀形貌和光電特性測試表征等基礎研究;柔性導電薄膜導電性和耐久性提升技術研究;紅外探測用碲镉汞和成像用關鍵材料與器件研發;大尺寸N型TOPCon薄片電池與高轉化效率的太陽能電池疊層封裝、鈣钛礦高效電池技術研究。

海洋與空天材料方向聚焦材料極端環境耦合損傷機理與智能防護理論、表界面結構優化與超低缺陷精細調控方法等基礎研究;海洋環境高頻自動觀測器件及系統技術研究;寬溫域防護塗層材料設計及制備技術研究;透波超材料跨尺度、大面積精密制造技術研究;複雜結構均勻塗裝、防腐等技術研究。

高端合金材料方向聚焦材料使役條件下微觀組織動态演化與性能調控方法等基礎研究;半導體加工合金絲線、半導體組裝用電子漿料及焊膏、高溫耐磨模具合金、高溫合金等高端合金材料設計與制造技術研究。

雙碳材料與技術方向聚焦二氧化碳遷移轉化基礎理論與智能調控等基礎研究;研究二氧化碳捕集與轉化材料、新污染物防治技術、低碳/零碳工業流程重塑等綠色生物制造技術,以及碳監測與碳标簽等技術研究。

可持續發展技術方向聚焦推動湖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材料設計方法、可控制備機理與性能調控等基礎研究;電化學儲能、可再生能源開發、生态環境監測與治理、高質循環利用等技術研究。

三、征集的項目需求應符合的條件

項目需求應符合以下基本條件:

(一)屬于國家和我省戰略需要的;

(二)能取得重大成果與顯著績效的。績效目标可量化,對标國際先進水平及具體産品型号的主要技術指标,一般不少于5項。基礎研究一般應實現原理驗證或概念驗證,鼓勵在典型企業或應用場景實現驗證;

(三)重大科技研究成果應用方式、應用場景和應用單位明确的;

(四)技術研究時限原則上1-2年能落地、最多不超過3年。基礎研究時限原則上為3-4年。

優先支持應用基礎研究層面的、共性的、通用的項目需求;優先支持科研機構、高校聯合企業開展基礎研究的項目需求;優先支持創新聯合體、鍊主企業等科技領軍企業為主導組織協同攻關的項目需求。

四、填報方式

(一)請需求申請人通過“科技攻關在線”系統(http://pm.kjt.zj.gov.cn)在線填報。本通知發布前已經填報的需求,可按照本通知要求疊代更新後再次上報。如有保密需求的,可與省科技廳聯系另行報送。

(二)全國(國家)重點實驗室、省實驗室、省技術創新中心、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技術研究項目需求每家不多于5項,基礎研究項目需求每家不多于3項;省重點實驗室、省重點企業研究院、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省科技領軍企業、省科技小巨人企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以及其他平台和企業的技術研究和基礎研究項目需求各不超過1項(同一單位不重複填報)。

1.限額推薦:請各平台對平台内部報送的需求進行嚴格把關,做好篩選和審查工作,确保推薦需求的撰寫質量,在限額數以内報送需求。

2.推薦方式:需求申請人獲得所在平台推薦後通過“科技攻關在線”系統(http://pm.kjt.zj.gov.cn)在線填報,由所在學院在線審核後彙總報送學校科研部。

3.材料報送:請拟申報的平台于5月26日16:00前提交《2024年度“雙尖雙領”重大科技項目需求推薦彙總表》(見附件,電子版)以及經所在平台蓋章的《需求推薦表》(系統導出)至郵箱yxyky@zcmu.edu.cn,同時将平台蓋章的《需求推薦表》紙質版交至4A217。

五、校内聯系方式

科研部聯系人:朱老師、吳老師

聯系電話:0571-86613536

郵箱:xmglk@zcmu.edu.cn

地址:濱文校區行政樓23623室


學院聯系人:劉老師

聯系電話:0571-61768136

郵箱:yxyky@zcmu.edu.cn

地址:富春校區藥學樓4A217室

附件:2024年度“雙尖雙領”重大科技項目需求推薦彙總表.docx

Baidu
sogou